强大的交付体系全覆盖满足 , 一对一顾问式服务全方位保障 , 全场景用工过程数字化管理 ! 帮助企业优化人力配置,达成人岗匹配;
通过组织弹性管理,敏捷适应环境变化。
一、发展目标
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,到2025年,完善适应上海特点的装配式建筑制度体系、技术体系、生产体系、建造体系和监管体系,使装配式建筑成为上海地区的主要建设方式。以发展为目标,通过精准施策,创新管理办法、激发市场活力,形成适应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市场机制和发展环境,实现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、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。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效率和质量水平,对长三角区域城市形成辐射带动作用,在全国形成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。
1、建设目标
“十四五”期间,在保持现有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和指标要求的基础上,提升建筑总体质量和性能。
在学校、医院等公共建筑及工业厂房中大力推进装配式钢结构、钢-混凝土组合结构等新型结构体系。装配式钢结构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取得突破。
全市采 用装配式建筑的新建公租房、廉租房和长租公寓项目100%采用全装修,全市公租房、廉租房项目逐步实现装修部品构配件预制化,鼓励装配化装修应用。
有序推进政府投资项目、鼓励社会投资规模以上项目创新管理模式,发展工程总承包模式及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。
2、示范目标
提升龙头企业技术水平,推进国家级优势平台建设。获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总数达到12-15个。
推动新型装配式技术应用,落实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建设。积极申报并落实全国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10个,培育2-3种新型装配式钢结构、组合结构体系,完成2-3个装配式钢结构居住建筑试点项目。
完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,推进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、智能建造的深度融合。开展信息化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管控中的应用试点,完成10项装配式建筑信息化技术管控示范工程。
3、产业规划与产能目标
提升上海预制构件生产机械化、工业化水平,通过完善长三角地区预制构件共享机制,实现不小于800万平方米的流水线年产能目标,以适合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建设需求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探索装配式建筑构件、部品部件向高端装备生产和智能制造发展,促进预制构件生产效率提升。推进预制构件生产、储运、安装全过程的信息共享。
二、“十四五”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任务
(一)统筹规划,完善装配式建筑发展体制机制
1、巩固完善建设管理机制
完善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,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全参与、管理措施全覆盖的工作机制。以土地供应环节为抓手,确保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和实施比例,通过细化不同建筑投资主体、建设区域、建设项目类型,落实区别化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类型、全装修、EPC总承包模式实施方案,将具体要求明确到土地出让合同、规划、方案审查等环节。编制《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标准》和《装配式建筑工程监理标准》,加强对装配式建筑设计质量、构件生产质量、施工质量和运维情况的常态化管理。
2、统筹政府与行业联动推进
建立全市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考核机制,定期发布《关于开展推进建筑绿色发展工作考核的通知》,将装配式建筑实施要求、监管成效等列入全市节能降碳目标考核体系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、行业学会、产业联盟、装配式技术研发平台等社会组织力量,开展政策与标准宣贯、技术讨论与高峰论坛、施工工法观摩、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。通过建立设计行业自律公约、生产企业管理准则、施工企业质量巡检制度等,规范企业行为、强化企业诚信,建立与政府监管相联动的行业自律模式。
3、推动立法形成长效机制
将推进装配式建筑纳入本市绿色建筑发展工作范畴,在《上海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》中明确装配式建筑规划与土地出让要求、部门职责、管理要求、处罚机制等,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,巩固现有装配式建筑发展成果,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发展社会认同,形成有法可依、有规可循的长效推进机制。
(二)科技先行,推动装配式关键技术创新发展
1、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
梳理上海装配式建筑项目需求,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课题研究,鼓励新型结构体系、新技术、新工艺的研究探索与试点应用。开展新型钢结构、钢-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应用,开发适用于钢结构建筑的围护体系及配套部品部件;鼓励高强高性能混凝土(UHPC)、干法连接节点等新材料、新技术的应用;推广装配式建筑无外脚手架施工工艺、可视化套筒检测工艺,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建设效率和质量。加强装配式装修技术与工艺研发,推进内装接口标准化,提升装配式装修应用水平并形成成套解决方案。继续推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、减震隔震技术、保温饰面功能一体化外围护墙等成熟技术和产品出台标准规范,完善标准体系框架与内容,科学指导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。
2、推动新型构件与装备应用
推动保温一体化建筑外墙等构件的研发,探索集成保温、装饰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,利用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的优势,减少现场施工工序,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。研发适用于钢结构的围护体系及配套部品部件,探索新型装配式构件及成套装配式体系。加快装配式建筑先进制造装备研发,试点3D打印、自动化机器人等在预制构件生产中的应用,减少人工劳动在生产过程的干预,提升预制构件的精度和生产效率。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预制构件追溯机制,推动预制构件生产、储运、施工的全过程信息共享。
3、提升建筑信息化应用水平
拓展建筑信息模型(BIM)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,实现设计、生产、建造、运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,协助完成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的信息化管控。在三维可视条件下开展模拟拼装、部品部件协调检查、工程量数据分析等,实现多专业协同;试点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开展施工模拟、现场监测、可视化控制技术研究,实现高精度安装和目标控制;试点在运营维护阶段应用建筑信息模型及虚拟现实技术,开展智能运维管理,实现运营维护方案的优化。